(相關資料圖)
(薛宇飛 實習生李俊浩)近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用戶使用、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的關系再思考”主題研討會在線上舉行,并發(fā)布了研究成果《破繭還是筑繭?用戶使用、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研究報告》。在研討會上,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鄭雯認為,網(wǎng)絡媒介的“筑繭”并非推薦算法技術下的必然,傳播結構的水平型抑或垂直型、用戶聯(lián)結的開放性抑或封閉性為網(wǎng)絡媒介是否帶來“信息繭房”的兩項關鍵機制。其中,微信等“熟人社交型”媒介趨于“筑繭”,微博等“公共討論型”媒介趨于“破繭”,短視頻APP等“垂直傳播型”媒介既未“筑繭”也未“破繭”。
鄭雯指出,目前對網(wǎng)絡媒介的信息繭房的認識仍普遍止于“望文生義”與概念跟隨階段?,F(xiàn)有多數(shù)研究全盤內化了美國政治語境下的“繭房”比喻,以之梗概當代中國網(wǎng)絡媒介的傳播特征,認為算法驅動的網(wǎng)絡媒介會加劇信息窄化與觀念極端化。但事實上,“繭房效應”及其觀念傳導并未得到實證支持。
通過對十個不同類型的網(wǎng)絡媒介的繭房效應分別進行回歸檢驗,鄭雯及其團隊把這些網(wǎng)絡媒介分成了不同的類型,再結合分析來探討聚類屬性以及類型化網(wǎng)絡媒介的差異和它的影響機制特點,最后研究網(wǎng)絡媒介對極端化態(tài)度的影響。
微博、貼吧、論壇等公共討論型平臺在結構同質性和內容同質性上面都存在破繭效應,但微信等熟人社交型平臺,結構與內容同質性上更多地表現(xiàn)出了筑繭效應,這會加劇繭房效應。
相反,在算法推薦應用廣泛的短視頻、新聞資訊門戶網(wǎng)站或應用中,結構同質性和內容同質性都沒有表現(xiàn)出繭房效應,這類網(wǎng)絡媒介沒有顯著降低用戶接觸到的異質參與者以及異質觀點的頻率。鄭雯指出,近期的實證研究證實,算法推薦本身并非帶來網(wǎng)絡媒介繭房效應的核心因素。
談到繭房效應為何因平臺產(chǎn)生分化,鄭雯分析指出,微信這類熟人社交型媒介繭房效應非常顯著,平臺用戶的核心需求是維護熟人社交,這類領域叫做“關系市場”。在“關系市場”當中,同質化內容、討好型表達較多,所以更容易表現(xiàn)出筑繭效應。
微博、貼吧、論壇是公共討論型媒介,用戶連接非常開放,信息傳播主要是水平式傳播,平臺對公共討論的限制相對較少,異質性觀點碰撞,所以破繭效應更高。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以及新聞資訊門戶是垂直傳播型的媒介,再加上開放性用戶連接。在這種模式下,用戶雖然是開放的,但連接相對較少,所以既無破繭效應,也沒有筑繭效應。
另外,鄭雯對繭房效應的研究提出幾點想法:一是在理解繭房效應的效果和機制時,情境化非常重要,這是研究繭房效應的基礎性前提。網(wǎng)絡媒介與信息繭房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理解網(wǎng)絡媒介的“繭房”效應需要考慮“特定的語境”。
二是從平臺-用戶關系中去理解繭房效應異質性的維度,用戶并非純粹被動的客體,用戶的主體性在互動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要以人為本,回歸到用戶的角度來理解算法推薦。(更多報道線索,請聯(lián)系本文作者薛宇飛: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jīng)緯APP)
中新經(jīng)緯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