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記者易艷剛、趙琬微)4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發(fā)表題為《“寒門博士”故事鞭策更大力度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評論。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苯?,中科院自動化所2017屆博士畢業(yè)生黃國平的論文“致謝”部分在網(wǎng)絡刷屏。他回顧了自己從山坳窮學生到計算機博士的艱辛歷程,說多次因現(xiàn)實壓力快扛不下去了,最終因“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的信念而堅持下來。
這份被網(wǎng)友稱為“現(xiàn)代版送東陽馬生序”的“致謝”,令許多人潸然淚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黃國平的家境之困、求學之苦,激起了大家對于“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的感懷。就像幾年前那篇《我奮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一樣,黃國平逆境中堅忍奮進的故事,再次觸動了人們對城鄉(xiāng)教育公平的關(guān)切。
這篇文章刷屏的另一個原因是,大家從“致謝”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了作者濃厚的感恩情懷。
在人生的高光時刻,黃國平?jīng)]有忘記,正因為一路上得到親朋、師長、愛心人士的幫助,享受到減免學費等教育政策幫扶,自己最終才實現(xiàn)了走出大山的夢想。黃國平走出“寒門”不忘感恩的真摯感情,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
不過,黃國平的奮斗故事并非一種俗套的悲情敘事,恰恰相反,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功回擊了“寒門難出貴子”論調(diào)??梢哉f,通過求學走出大山、找到理想工作、擁抱美好未來的黃國平,正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生動案例。當下,“讀書無用論”在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沉渣泛起,而黃國平的故事充滿了催人奮進的能量。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在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確實不是所有貧寒學子都像黃國平一樣幸運,能夠有幸看到“山頂?shù)娘L景”。他成功了,所以他的奮斗故事才被大家看見,這其實也算一種“幸存者偏差”。還有很多與他家境類似的孩子,因為種種原因輟學失學,被困在并不如意的人生之中。他們的人生困境,不應該被忽略。
這也提醒有關(guān)部門,促進教育公平、切斷貧困代際傳遞,依然任重道遠。讓每個農(nóng)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zhì)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xiàn)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有關(guān)部門要繼續(xù)推進教育改革,創(chuàng)造更好的教育條件和更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讓寒門學子不至于“掉隊”,讓他們也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俗話說,“勸君莫欺少年窮”。千帆過盡,黃國平依舊溫暖,他希望自己“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并相信自己還能做出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相信他可以持續(xù)用自己的精彩人生鼓舞、激勵更多的人,成為照亮更多困頓中的青年人前行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