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30年前的一場學術報告會,王建新記憶猶新。
那是1991年6月,日本著名考古學家樋口隆康來到西北大學,作關于阿富汗考古的學術報告。作為考古工作者,精通日語的王建新?lián)畏g。
報告過程中,樋口隆康問:“中國境內月氏的考古文化遺存在哪里?”滿座啞然。樋口隆康說:“要知道,中國才是月氏的故鄉(xiāng)?!?/p>
月氏是曾經活躍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游牧民族,在西漢時被匈奴擊敗,西遷中亞,之后幾經變遷建立大月氏王國。公元前138年,張騫為聯(lián)合大月氏夾攻匈奴,第一次出使西域,由此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標志著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全線貫通。
作為中國的考古學者,卻說不清楚一個故鄉(xiāng)在中國的游牧民族的歷史蹤跡;絲綢之路的開創(chuàng)者是中國人,但其考古研究卻被歐美及俄羅斯、日本學術界把持和主導……樋口隆康之問,深深刺痛了王建新。痛心之余,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在絲綢之路考古方面有所建樹!”
時光荏苒,2021年2月,王建新領銜的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當選陜西省第七批“三秦楷?!薄?/p>
過去的30年間,這支考古隊以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直面科研難關,取得一系列首創(chuàng)性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最終確認《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遺存,從而構建起絲綢之路考古的中國話語權和研究主導權,為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廣為認可的“中國方案”,并將中國游牧文化考古理論和實踐帶到國際領先水平。
早在1999年,中國考古學會年會上,王建新就積極向同行闡述中國考古走出國門的重要性:“中國考古一定要走出去,只有把中國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來看待,才能更清晰地認知中華文明的特質和優(yōu)勢……”“我們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資料,不能再吃‘學術剩飯’,才能發(fā)出‘中國聲音’!”
正是在這一年,做足學術準備的考古隊走進茫茫戈壁,探尋2000多年前的歷史風煙。10年間,他們數(shù)百次往返于我國陜西、甘肅、新疆等地,在實踐中提出“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論,打破了學術界長久以來“游牧民族居無定所”的論斷。
2007年,團隊在東天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疑似是大月氏王庭遺址的“東黑溝遺址群”,該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然而,這個重大發(fā)現(xiàn)到底是不是大月氏遺址?要想得到國際學術界公認,就必須走進中亞,沿著其西遷路線“走出去”,找到西遷中亞的大月氏遺存,做到兩相印證。
“走出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面對陌生的國度,王建新既茫然又擔心——在那里考古研究,能否得到國外同行的支持配合?能否得到政策支持和條件保障?在中亞開展考古研究有沒有外交支持?
“既然中國考古一定要走出去,那就由我開始吧!”2009年,王建新成為首個進入中亞開展考古研究的中國學者。
從東天山出發(fā),追蹤月氏西遷路線,到達烏茲別克斯坦。在境外考古工作中,考古隊逐步探索出了“大范圍系統(tǒng)區(qū)域調查與小規(guī)模科學精準發(fā)掘相結合”的研究模式。
2015年,考古隊先在撒馬爾罕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找到了屬于康居文化遺存的撒扎干遺址,這個發(fā)現(xiàn)令人振奮不已。因為據(jù)《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當年正是經康居抵達月氏的。
2016年,在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南部小城拜松,考古隊發(fā)現(xiàn)拉巴特墓地。經過對時空范圍、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系統(tǒng)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拉巴特遺址很可能就是尋找已久、西遷中亞的大月氏!這意味著:考古隊用中國話語為闡釋絲綢之路的真實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jù)。
“走出去”12年,中亞考古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9年,“中烏聯(lián)合考古成果展——月氏與康居的考古發(fā)現(xiàn)”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引起當?shù)毓?、國際學術界以及全球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2020年12月,由西北大學與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主辦的“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亞考古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這些成果對國際學術界的一些流行觀點,甚至寫入教科書的結論提出挑戰(zhàn),從而獲得了不容忽視的學術話語權。
考古隊初到烏茲別克斯坦考察時,在一次會議上遇到了國際公認的歐亞考古“三巨頭”之一的意大利學者妥金。妥金很不客氣地說:“我們在這里調查了十幾年,該弄清楚的都清楚了,你們還來干什么?”如今,當他得知中亞考古隊在他調查過的地方又新發(fā)現(xiàn)了一批古代游牧聚落遺址,并取得新的突破性發(fā)現(xiàn)后,對中國考古隊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大轉彎”,不僅邀請考古隊喝酒,還要商談研究合作。
西域夏季干旱,是開展考古發(fā)掘的黃金時段。在大漠戈壁,考古隊員們常常是在忍受著太陽暴曬、蚊蟲叮咬的同時開探方、看剖面、清理文物。加上沒有成熟經驗借鑒、沒有充足條件保障,要面對的是來自國內的誤解、當?shù)貙W者的疑慮,還有陌生環(huán)境和語言的隔閡……但在隊員們看來,“只要每天都在努力,就會每天都有進步。”
克服了各方面的不利因素,考古隊在烏茲別克斯坦西天山地區(qū)、國際學術界認為的“空白地帶”,新發(fā)現(xiàn)了數(shù)百處古代文化遺跡,發(fā)掘了迄今規(guī)模最大的康居貴族墓,建立了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考古現(xiàn)場保護大棚,發(fā)現(xiàn)了找尋已久的極有可能是大月氏的文化遺存——拉巴特墓地……
談及20年的艱苦歷程,頭發(fā)花白的王建新依然滿懷激情:“考古連著過去,也為現(xiàn)在和未來服務,想要知道我們的文明會走向何方,就必須找到我們的根?!?/p>
2013年12月,在陜西省政府支持下,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簽署合作協(xié)議,雙方組成中烏聯(lián)合考古隊。學術研究與國家戰(zhàn)略深度契合,并能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中亞考古隊員們對自己的工作更加充滿信心。
自從10年前走進烏茲別克斯坦,中亞考古隊就創(chuàng)立和推行了“考古發(fā)掘+遺址保護+人才培養(yǎng)”三結合的工作模式,為該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專業(yè)人才。在他們推動下,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簽署合作協(xié)議,共建“絲綢之路人類與環(huán)境國際聯(lián)合實驗室”,共同尋求絲路考古的新突破。
“我們不能在中亞進行掠奪式考古,只要資料,不保護文物?!蓖踅ㄐ抡f。從進入中亞發(fā)掘第一天起,中亞考古隊就秉持著負責任的態(tài)度——所有發(fā)掘的探方在考古工作結束后,一定要全部回填保護。這是一件花錢又費力的事,在多年來的各國中亞考古隊中并不多見。
2019年,中亞考古隊榮獲“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集體”稱號。王建新教授先后入選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斗者”候選人、陜西省道德模范、陜西省崗位學雷鋒標兵。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海華通訊員李琛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