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貢r間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Cathedral)發(fā)生大火,造成塔尖倒塌,建筑損毀嚴重。
成百上千的民眾聚集在大橋上及塞納河岸,目睹這悲傷的一幕,許多人流下熱淚。有巴黎市民說:“今天是所有巴黎人傷心的一天,我們祈禱巴黎圣母院大火盡早熄滅。”
目擊者稱,有火焰從這座哥特式大教堂的頂部噴出,鐘樓及教堂兩側建筑物外牆被火焰包圍。目前仍不清楚火災原因,不過官員表示火災有可能與正在進行的教堂修復工程有關。
卡西莫多失去了心愛的艾絲美拉達,也失去了鐘樓……
無論是此次的巴黎圣母院,還是此前巴西國家博物院,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遭遇火災,總是令人扼腕嘆息。
而我國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結構,一旦起火,勢必瞬間蔓延而造成無可逆轉的破壞。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對于防火是十分重視的。
南禪寺大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
是我國至今發(fā)現(xiàn)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筑
涂泥抹灰
最早有據(jù)可察的防火分隔技術措施是,我國關于涂泥抹灰的正式記載,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九年》:,在火災未形成之前,把易燃的小屋拆除,將那些大型建筑涂上泥巴。
在其建筑的結構中,大量采取木骨泥墻和草泥包皮的建筑方法,來增加建筑物耐火強度。
比文字記載更早的是在甘肅發(fā)現(xiàn)的秦安大地灣古建筑遺址的代表性建筑“F901”,
同時,考古專家還發(fā)現(xiàn),在“F901”建筑的木質門框上面有類似現(xiàn)代水泥性質的“膠結材料”形成的硬質光面,該“膠結材料”主要功能是防火,可能是人類建筑史上最早使用的防火涂料。
墻體防火
是我國古代一直延續(xù)的防火技術。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對建筑防火有專門規(guī)定的尺寸標準。紫禁城內(nèi)鑾儀衛(wèi)倉庫,主要是保存皇帝、皇后的鑾駕儀仗,每隔7間就空出一間,用三合土填實,直至房頂,形成一堵5米厚的隔火墻。
“望火樓”
根據(jù)《營造法式》所建造的,則可以稱之為宋朝的“消防站”。它是一座建造在立柱上的方形二層樓,要建在全城的高處。“樓”是建在立柱之上。根據(jù)《營造法式》規(guī)定,望火樓必須要有9.30米以上的高度。士兵站在建在高處的望火樓上,瞭望全城,一覽無余。
“消防隊員”在望火樓里日夜“值班”,若發(fā)生火災,白天就用旗幟發(fā)出撲救信號,朝天門內(nèi)揮指三次旗,朝天門外揮指兩次旗,城外揮指一次旗,夜間用燈光發(fā)出撲救信號。
山墻
我國的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它的作用主要是與鄰居的住宅隔開和防火。在建筑稠密,密度較大的北京紫禁城建筑群中,為了避免火災到來后火勢蔓延之弊,在營造中,不但各殿院內(nèi)的連廓被逐漸取消,同時作為生活區(qū)域人口高密度集中的東西六宮,山墻作為防火隔斷的作用日益顯著與重要。因而將原先懸山頂?shù)奶羯匠叨葴p小至僅為山墻厚度,搏風板貼于山墻面上;或再貼以鑲嵌木構架圖案的琉璃的做法,使得山面所用均為防火材料,能較好地起到隔絕火勢蔓延的作用。
“火巷”
此外,據(jù)《宋史·趙善俊傳》中記載,“適南市火, 善俊亟往視事,弛竹木稅,發(fā)粟振民,開古溝,創(chuàng)火巷,以絕后患。” 多個建筑群之間會設置一些又深又窄的小巷,稱之為或者“備弄”。南宋所創(chuàng)的火巷寬而筆直,巷兩邊還帶有排水的明溝,使街對面的火勢不至于蔓延過來。
除了實打實的防火設施之外,許多建筑在設計上有著“防火”的寓意。這些設計元素可能對防火沒有多大用處,但作為一種建筑符號,仍反映了當時樸素的防火觀念,也時刻提示著人們:注意防火。
“鴟吻”
是在我國的許多古建筑屋脊正脊兩端的飾物。初作鴟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災。后來式樣改變,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名鴟吻,又稱“龍吻”。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
故宮太和殿屋脊上有著騎鳳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狎魚、斗牛都是能興云作雨的神獸。形象設于房屋之上,也有著避火的寓意。
“藻井”
而在建筑內(nèi)部,一些殿堂、樓閣內(nèi)天花板的正中,有像倒扣的斗或平底碗似的,在交錯重迭的長短梁椽之上,構成方形、多邊形或圓形的凹面,并在它的平面和邊框上,精雕細鏤,或彩繪著各式圖案花紋,其中又多系藻類的形象,這就是。
太和殿·藻井
據(jù)《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認為是主水的,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蓮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壓伏火魔的作祟,以護佑建筑物的安全。
古代許多藏書閣,也會取帶“水”的字,以求防火之意。
杭州的天一閣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xiàn)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天一閣
據(jù)說,范欽有一天看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從中得到啟發(fā),決定按照這句話的含義建造藏書樓——樓上一大間,樓下成六間,并將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
當乾隆皇帝修建《四庫全書》的藏書樓時,仿照的就是天一閣的建筑布局。七座藏書樓中有六座名字里帶水,分別是文淵閣、文源閣、文津閣、文溯閣、文瀾閣、文匯閣——只有建在鎮(zhèn)江的文宗閣沒“水”,這是因為文宗閣建在金山上,近江,不缺水。
文淵閣
“防患于未然”
對于火災,最重要的仍是。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
“”我們對于韓非子的這句話的前半句可謂非常熟悉,而后半句中的“熛”,即迸飛的火星,意思是“房子再大,從煙囪裂縫中迸出的火星能將其燒毀。”雖然韓非子是借防火的道理,而喻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卻透露出了先秦人對防火重要性的深刻認識。
據(jù)《周禮·天官》記載,當年掌管宮內(nèi)用火安全的“宮正”,“春秋以木鐸修火禁”。即在每年易發(fā)火災的春秋兩季,宮正要搖動木鐸,提醒大家嚴防火患。而我們熟知的打更人,也往往會喊出那句在古裝劇中聽到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
東漢荀悅《申鑒·雜言》強調(diào)把災難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先其未然謂之防,發(fā)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雖然并未直接說這是避免火災、減少損失的三種措施,但很顯然是符合防火的要求的。
2015年巍山古城火災
“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沿襲至今,我國許多文物古建筑群多采用純木、磚木、土木等結構建造,可燃構件多,耐火等級低,加之這些古建筑的表層涂有大量的油漆涂料,極易發(fā)生火災。
保國寺,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筑之一
此外,大部分文物古建筑建筑密度大、防火間距小,外觀封閉,一旦發(fā)生火災,若撲救不及時,容易造成建筑坍塌,形成火燒連營之勢。加之目前多數(shù)文物古建筑被作為旅游景點,吸引著大量的游客。做好預防是保護古建筑的重中之重。
文物古建筑單位應認真落實消防安全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用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古建筑內(nèi)部工作人員和游客的消防安全行為。
嚴格生活用火管理。一是管好動態(tài)火源。在文物古建筑內(nèi)不得吸煙,未經(jīng)批準不得動用明火作業(yè)。不管是內(nèi)部人員,還是外部游客,吸煙后不得亂丟煙頭。二是管好生活用火。以故宮為例,前任院長單霽翔發(fā)起了禁煙,廚房的煤氣灶都改成了電熱鍋。
故宮舉行消防演練
嚴格電源管理。文物古建筑不準安裝大功率電燈和其他電器設備,電視機、計算機、空調(diào)器等電器具使用后應及時關閉或切斷電源,不得亂拉亂接電線,更不可超負荷用電。故宮在照明方面選用的是LED冷光源,一方面減少光照對文物的損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降低溫度。
在文物古建筑范圍內(nèi),禁止堆放柴草、木材等可燃物品,嚴禁燃放煙花爆竹、儲存易燃易爆化學危險品。
山西應縣木塔
和平時期,火災完全可以通過有效的預防措施從而將其避免。如何盡最大努力保護古建筑和文物不因人為疏漏而毀之一炬,巴黎圣母院大火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