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天山的燈》劇照。亞孜·熱合曼攝
一臺四幕話劇,從大幕拉開那一刻起,劇場里的觀眾就不斷地被感動。當劇中的主人公說完最后一句臺詞“同學們,下課”時,劇場里許多人的臉上流著淚。這臺名為《天山的燈》的話劇,演繹了一位名叫姚仁漢老師的故事。姚仁漢是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中學副校長、鎮(zhèn)海區(qū)委黨校副校長,2012年,從教已近30年的他主動請纓,帶領著一支鎮(zhèn)海中學優(yōu)秀教師團隊來到新疆阿克蘇庫車二中支教。援疆期原定為一年半,到了要分別的時刻,面對同學們的不舍,姚仁漢的眼睛濕潤了,來不及跟家人商量,他對學生說:“老師不走了,再帶你們一年半,我要看著你們都考進大學”。
姚仁漢老師沒有食言,那三年,庫車二中年年有學生考上北大、清華,上名牌大學的人數(shù)創(chuàng)下庫車縣的紀錄。從他來到庫車援疆開始,當?shù)刂袑W每學期都有10多名教師到寧波的鎮(zhèn)海中學、效實中學進修交流。結(jié)束援疆回到家鄉(xiāng)不久,他就因病去世,新疆各族人民深深地記住了他。2017年4月3日,光明日報一版以《以一種精神繼續(xù)存在》為題,報道了姚仁漢老師的事跡。
話劇《天山的燈》就是以姚仁漢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首部援疆題材話劇。4月9日晚,這臺話劇在庫車縣龜茲文化藝術中心上演,得到了現(xiàn)場觀看演出的庫車縣有關部門領導和各族干部群眾代表、寧波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和庫車縣中小學教師、學生代表的一致好評。
這臺四幕劇,通過姚仁漢的家人、同事、學生的不同追憶片段,逐漸圍攏、匯聚、凝練出姚仁漢的形象,于虛實之間,將點滴記憶匯聚成情感江河,催人淚下。主創(chuàng)人員巧妙地將舞臺隔成不同空間,演員們在不同空間、時間里穿梭,傾情演繹了姚仁漢援疆期間對庫車二中學生們的付出,對家鄉(xiāng)家人的思念。
演出中,很多情節(jié)令現(xiàn)場觀眾感動不已、潸然淚下。“劇里的一幕幕都讓我想起和姚老師共事的情景,他是我的師傅,他教會了我很多,更提高了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質(zhì)量,讓二中的高考成績實現(xiàn)了建校以來學生考入清華零的突破。我到現(xiàn)在都會時常想起他。”曾與姚仁漢老師結(jié)下師徒之緣的庫車二中老師王金輝哽咽著說道。
“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庫車就是我們的第二故鄉(xiāng),在這片熱土上,我們奮斗過,我們奉獻過,我們會永遠記得!姚仁漢對于我們來說,已不再只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象征、一份激勵、一盞照亮我們援疆前行路的明燈!”寧波市援疆指揮部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指揮長郎客賓道出了所有援疆干部和人才的心聲。
“我們攜這部援疆題材的原創(chuàng)話劇《天山的燈》來到新疆,用舞臺藝術的形式緬懷姚仁漢老師。他立德樹人、勤教精育的敬業(yè)精神,務實創(chuàng)新、甘于奉獻的擔當,忠誠使命、服務大局的品格,就像一盞燈,散發(fā)著溫暖的光芒,留下了無邊深情。我們把對姚仁漢老師的追思、對姚仁漢老師奉獻精神的理解,以藝術化的形式還原在舞臺上,給曾經(jīng)與姚仁漢老師一起工作生活的人看,也是送給新疆的一份禮物,希望新疆各族群眾能感受到這位援疆干部對新疆的真情與真愛。”杭州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jiān)、《天山的燈》執(zhí)行導演王小紅說。
編劇周文毅是浙江省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曾因工作需要到過阿克蘇,對援疆工作非常關注。姚仁漢老師先進事跡經(jīng)媒體報道后,周文毅深受感動,決定將姚仁漢老師的故事搬上舞臺。
國家一級導演王延松表示,胡楊是新疆特有的樹,生命力頑強,壽命有1000年,死后挺立1000年,倒下不腐1000年,這正和姚仁漢“以一種精神存在著”而合。“好人好事要排成戲劇,其實很難。如果不是有感而發(fā),不可能做出有魅力、打動人的話劇。”王延松說,姚仁漢老師的事跡深深打動了自己,也希望他的精神能夠真正扎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如同埋下一顆深情的種子,生長出扎根大地的無邊情懷。姚仁漢真情援疆、樂于奉獻的精神,也是一盞促進民族團結(jié)、邊疆發(fā)展的明燈。
扮演姚仁漢老師的演員華明偉說:“為了把握人物的內(nèi)心和特點,專門翻看了姚仁漢老師的聽課筆記,他記得那么認真,字跡娟秀,內(nèi)容豐富,這種認真和責任感,讓人感動。我本來已退休,要完成這個人物,難度不小。每每遇到困難,我都會回到姚仁漢老師身上去尋找動力。”
姚仁漢去世后,被追授為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榜”的“敬業(yè)奉獻好人”、浙江省道德模范、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優(yōu)秀個人。而今,他的事跡走進了話劇,走進了阿克蘇地區(qū)和庫車縣各族群眾的身邊。(王瑟 王厚云)